師資、薪資、競爭力
每每次提到薪資的問題,真的就很讓人沮喪。 經過了多年的刺激方案、各種的金融改革...., 國民所得在經過15年的努力後, 總算達到與每15年前相近的水準。 在這一段時間內,水費漲了、電費漲了、 材米油鹽幾乎沒有一個不漲,連工作時間都增加了(上班打卡制、 下班責任制),但是一個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,他的薪水跌了、 工作難找了。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15年的平均是正成長、物價指數是正成長、 房價是正成長、平均國民債務是正成長、精神疾病正成長了, 好多好多的正成長,都增加了人民生活的壓力。 在這一段的時間內,什麼東西減少了呢?每年的假日時數減少了、運動的時間減少了、一些特殊的疾病的年齡也減少了、 睡眠的時間也減少了、出生率也減少了、工作機會少了, 連國家的稅收都少了。 寫了這麼多,發現了良好的競爭力指數,有什麼幫助呢? 在人民的層面上,好像沒什麼關係。但這是抱怨文嗎?不是的。我只是在想,人, 才是國家的重要的資產, 怎麼去維持這個資產是需要很花很多心思去考慮的。 而台灣要考慮問題,應該要更全面一些,以經濟為主要考量的政策, 為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呢?政府的目的,不就是為了服務民眾, 民眾的收入和所得,才是屬於人民經濟議題。 台灣花很多很多的心力在經濟問題上, 卻無法解決與人民最相關的經濟問題。 只是一昧的降低薪水高的人來滿足人民的觀感, 卻不做實際上可以達到讓人民富足的作法,這樣的手法, 和文革的鬥爭手法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。正確的作法, 是想辦法讓大家都能夠富足,在心智、情緖、 體能和創造力上都能快速的提昇, 有著更多的旅遊的時間和足以支付其旅遊所需的費用。 透過旅遊的方式,來體驗全球化、體驗文化的差異, 藉著人民的視野提升,境界的改變,來促進台灣的全球化發展, 由內而外,而不是都透過口號的方式,關起門來全球化, 也不是透過1、2個人達到全球化,深耕人民、重視「 人為本的資產」,才是維持國家長治的手段啊。 參考來源: "目前各大學的國際級大師,多半是來台演講或短期講學,很少有長期任教,為讓公立大學也能延聘國際級大師來台,提高競爭力,教育部長吳清基在接受《評鑑》雙月刊專訪時表示,政府研擬跨部會修法,鬆綁大學人事相關法規不受採購法限制,雖然大學已可利用校務基金,發給教授更高薪水,但實務上,大學多捨不得用。日前在總統與國策顧問、中研院院長、國科會主委等跨部會首長的一場座談中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