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質化研究的一些想法
接受質化研究的課程迄今,我將一些心得和想法都留在 twitter 上,為了擔心時間隔太久忘了自己的一些想法,將留在 twitter 上雜亂的文字整理了一下。
將會透過目的、哲學觀、手法和訪談的要點等四個構面,去描述質化研究。
目的
將會透過目的、哲學觀、手法和訪談的要點等四個構面,去描述質化研究。
目的
- 為了探索超越文獻所了解的訊息
- 從情境、意義和推論的方式去探索超過文獻的意義
- 強調和目標的關係,而較不重指標
- 了解 為什麼(Why)、如何去(How)
- 在探索的過程中,試圖找出 關鍵因素是不足的,因為所謂的關鍵因素往往都沒有辦法複製
- 無中生有
- bricolage, E -> I。如果你有能力去改變看待資源的方法,你就有辦法去將本來的非資源變成資源
- 認為所探討的世界是多變的、敏雜的
- 「感同身受」才能敏銳觀察周遭環境
- 把研究者當成工具
- 透過個人的主觀和詮釋,將研究深度的內涵找出來
- 主觀
- 從我的觀點,去了 體認 到受訪者的立場,進而去了解到想要了解的事情
- 抽象化問題
- 擴大質化的研究的適用範圍
- 質化研究問題沒有問好,就會讓質化研究失去了價值
- 權變:看著辦
- 訪談常常會有一些超過想像的內容,所以不要畫地自限
- 受訪者說的與研究相關,但是我原來沒想到(此時應寫下來你想繼續追問的問題)
- 訪談的內容才是重點
- 將資料帶回去最重要,才有辦法分析
- 訪談的錄音設備是非常重要的
- 施測者儘可能使用最少的提示與引導的問題
- 先勾勒出時間軸
- 時間的概念,在訪談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。有時間,就可以去判斷因果
- 訪問時的注意要點
- 想像一件事,和不熟的人說話。由近而遠,倒推時間軸,由淺而深,受訪者進入議題情境。一般性到爭議性(雙方互相熟悉語言)
- interview 不要緊盯的問題,要看著受訪者,注重表情與情緒掌握
- 訪談的時候,試著讓對方舉個例子,是有利於事後再進行質化的研究
留言
張貼留言
,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