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好酸
發表後進行的所有修正,都會用刪除線,並保留原文。「美國的友人寄來一包風味極佳的咖啡豆,」小美說道,「下班後,大家一起來品嚐。」在研磨與沖泡的過程,散發著濃郁的香味,但入口後卻有著微酸的口感。苦中帶酸的咖啡,讓品嘗之人的思緖中多出了一些感傷,嘆息著咖啡階級的掙扎、成長的期盼與漂泊的經歷,讓心頭多了一股淡淡卻穿透生命的酸。
咖啡是一個階級社會,身份的差異將注定其後的生活經歷,不同的出生地、血統和能力將會區分出咖啡的
神因愛而創造世人,咖啡卻因利益被人類大量的栽植,被任意的改變了咖啡的成長環境、教養形態及採收方式。咖啡的成長環境區分別野生與栽植,野生的咖啡生長在高度1500公尺的山野,吸收山泉,享受雨水,在大自然的呵護下生長,人工栽植的咖啡則無法接受自然的恩典,被任意種植在接近人群的地方。咖啡的教養方式如同成長環境一樣,粗分為自然成長與填鴨成長,野生的咖啡依循著節氣,尋求自然與生、心、靈的平衡成長,人工栽植則像台灣的教育般,強學、硬背的填鴨,讓咖啡在瘦小、細弱時,迫開花結果。咖啡的採收式在不同的咖上也有差異,野生咖啡多為生物的天性採食,被直接吞食成後,果實就化為淪回,栽植咖啡則被機械或人工的大量採摘、收集、儲藏,等待不知何時才至的淪回。植栽的咖啡成長,讓咖啡失去的想法、失去了骨氣、失去了快樂,僅能將
成熟咖啡多數無法逃脫浪跡天涯的命運,如口中留著酸味的咖啡也一樣,手上這包咖啡在出生地風乾、美國烘培,最後在台灣研磨。咖啡的出生地是咖啡樹和果子分離地方,也是咖啡是流浪的起點,咖啡果子透過日晒法、水洗法或半水洗法不同方式的風乾,咖啡豆除去多餘水份,接著以原豆的面貌,浪跡天涯。美國的烘培,令咖啡展現不同於青澀的容顏,直火、半熱風直火、熱風式的烘培,讓咖啡的身軀更結實,膚色也由青、白轉為古銅或深褐,至此,咖啡將會踏上不同的旅程,或是停止漂泊、或是再入異鄉,手上的豆子無疑是不幸一群,帶著朋友的情誼,再次出發。台灣,咖啡生命旅程的終點,身軀在手動式、螺旋式或鋸齒式的研磨機中粉碎,咖啡特有的香氣,伴隨研磨的聲音,飄逸而出,見證了自己的生命、也見證了友情。在生命破滅之際,咖啡回首前程往事,將此生所有的遺撼心酸,混入粉狀的最後身形。
透過舌上的味蕾,啜飲著僅是微酸的餘韻,卻品味不出咖啡的心情。或許只有小美,經過階級高低、求學成長與異鄉漂泊的感受,才能讀懂咖啡的心,咖啡的酸。
本篇文章為合撰短文一文的後續的實作,與 YaChi 合撰完成,大綱在合作的過程中略有修改。
本合撰的失敗點:一、超過字數甚多;二、我略改寫了論點二。
新的大綱如下:
前言:
「美國的友人寄來一包風味極佳的咖啡豆,」小美說道,「下班後,大家一起來品嚐。」 ......
短文內容:
論點一:咖啡的階級地位
論點二:咖啡的成長過程 (由 YaChi 擬定與撰寫初稿,後略修正完成)
- 出生地
- 血統
- 能力
論點三:咖啡的漂泊經歷
- 成長環境
- 曝晒
- 涼爽多霧
- 教養
- 填鴨
- 自然生成
- 摘採
- 機器強摘
- 靈貓玩耍
結論:
- 出生地:風乾
- 美國:烘培
- 台灣:研磨
從咖啡的階級、成長、漂泊,轉變成人對咖啡心情的體會,咖啡的酸。
留言
張貼留言
,,